美國博士PhD學位年度調查! 多少人被延畢? 什麼專業留美率高 (轉貼)
美國博士PhD學位年度調查! 多少人被延畢? 什麼專業留美率高
2023 03
2021年度《美國博士學位調查》(SED: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來啦!
美國NCSES聯合教育部、國家人文基金會、國家衛生研究生共同發佈 2021 學年博士學生資料,揭示了過去一年博士在讀和畢業學生們在不同領域、不同群體內的變化,希望這些資訊能對計畫攻讀和正在攻讀 PhD 的同學有所啟示。
本報告普查資料覆蓋 2020年7月1日 至 2021年6月30日整個學年,正處於 COVID-19 全球大流行,為這一屆博士生烙上了特殊的時代印記。
調查顯示,近一半的學生表示新冠疫情導致自己的研究被中斷,迫使38%的人改變研究計畫;39%的博士生因為疫情遭遇“延畢”;還有7%的博士生表示自己的研究經費削減甚至暫停。
整體而言,新冠疫情對博士生造成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延期畢業、經費削減、實驗停滯、學術交流、職業規劃甚至不得不直接研究生身份畢業求職等,超過四分之三的人表示至少在其中一部分受到影響。
總體趨勢
調查報告顯示,美國各高校在 2021 學年授予的博士學位數量為 52,250 個,學位獲得數量繼2020年再次出現下滑。
通過下圖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與工程(S&E)領域(不含心理學和社會科學)與非 S&E 領域博士學位數量差距(下圖深藍色與橘紅色之間)呈擴大趨勢。
到2021學年,非 S&E 領域博士學位數量比 1985 年還低一點……而科學與工程(S&E)領域占所有博士學位比例高達78%!
國籍分佈
2021 年授予臨時簽證持有人(S&E領域)的博士學位數量為 15,216,比上一年減少了 784 個,但勝在基數大!這十年來,持有臨時簽證赴美攻讀(S&E領域)博士的數量增長了 25%。
往前追溯,“蜜月期”是2007年,那一年是增長峰值(41%),此後每年增長率差不多穩定在36%-40%,直到現在。
不過,美國公民或永居身份獲得(S&E領域)的博士學位數量比上一年又減少 1,464 個,從下圖深藍色曲線也能看出美國本地居民博士數量增長速度非常慢,但非居民身份(淺藍色)增幅很明顯。
可見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赴美讀博,而且大家對美國學術水準,尤其是 S&E 領域非常認可。
在過去10年,美國共授予臨時簽證持有人 181,446 個博士學位,其中有 10 個地區的學生占 70%。而排名前三的地區(中國、印度、韓國)占一半以上。P.S.這些地區70%-94%的博士學位獲得者集中在 S&E 領域。
2021年,6,148 名來自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的學生獲得博士學位(攻讀 S&E 領域的有 5,558 人,非 S&E 領域博士學位獲得數為 590),409名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學生獲得博士學位。排名第二的是印度——獲得博士學位總數為 2,291,第三名是韓國。
研究領域
隨著對世界的瞭解以及社會的進步,新的研究領域不斷出現,現有的領域也發生變化。而觀察哪些研究領域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學生,就可以及早瞭解未來的科研突破點、就業趨勢等。
正如上文所說,在所有領域中,科學與工程(S&E)領域規模越來越大。除了【心理學】、【農業科學與自然資源】,S&E領域其他各個方向的博士學位獲得者數量和比例都是所增加的。
科學與工程(S&E)領域中,Engineering【工程學】的異軍突起備受關注,從2001年只占所有博士學位14%,到2021年占比達到20%。
只對比去年的資料,各個專業的博士學位獲得數是減少的,比如【電腦和資訊科學】2020年博士學位有2,363,2021年則是2,361,【生物和生物醫學】2020年是8,410,2021年是8,149。
嚴格來講,僅一年資料減少並不意味著博士學位吸引力下降,畢竟開篇也提到“受疫情影響,很多博士生被延畢或直接用研究生身份就業”。
至於非 S&E 領域,不分研究學科,整體都在下降。可以說整個大環境,文科領域不斷受到來自理工領域的擠壓。比如,【教育學】領域的博士生規模2009年是6,528,2021年僅授予 4,252 個博士學位……
對於臨時簽證持有人(非美國公民)來說,每個研究領域的博士學位數都在快速增加,包括非 S&E 領域。通過下圖能看出,增幅最大的就是【電腦和資訊科學】、【數學和統計】。
2021年的資料,【數學和統計】(54%)【工程學】(58%)、【電腦與資訊科學】(65%)領域的比例驚人。
攻讀博士學位所需時間(皆6年+)
就業情況
博士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既反映了經濟狀況,也會影響未來的職業選擇,而整個博士群體的早期職業情況也會影響年輕一代學生們未來的學習方向、就業方向。
SED 報告顯示,博士的年薪因其研究領域和所擔職位的類型而異,但基本上留在學術界或者博後都是薪資最低的。
不過在非 S&E 領域,不管是留在學術界,還是入職商業公司,薪水都差不多…
差距比較大的像【電腦和資訊科學】如果受雇商業公司或其他企業的平均薪水為 160,000 美元,而入職學術界的工資只有 95,000 美元;還有【數學和統計】兩個職業道路薪資水準相差68,000 美元。
自2010年以來,畢業後留美工作的意向一直上升。到 2021 學年,在 S&E 領域中,有 80% 持有臨時簽證的博士學位獲得者選擇留在美國就業或做博士後,而且超過一半的人已經拿到就業承諾。
可見美國對於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吸引力依然強勁。
在獲得者的學術領域中,留在美國工作最多的是電腦與資訊科學、工程學、生物和生物醫學的畢業生。
讀博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
也不是頭腦一熱的點子,
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這條路上從一而終。
一旦決定,就一直走下去吧,
這將是一段既讓人畏懼,又懷念終生的經歷。
最新版《美國博士學位調查》:平均畢業年限越來越長;8成中國籍博士生選擇留美工作
2022-01-09 留學字典
博士羣體是一個國家發展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美國的博士生教育體系被廣泛認爲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體系之一,也是美國成爲世界第一強國的重要倚靠。多年來,全球各國的頂尖學生也都傾向於選擇去美國攻讀博士學位。
近日,字典君發現《美國博士學位調查》(SED: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進行了更新,發布了 2019 年博士學生統計數據(*該報告延遲一年發布,2019屆數據已是最新數據),揭示了在美博士生們在不同領域和不同羣體內的變化,這些信息也許會對有意向攻讀和正在攻讀 PhD 的同學有所啓示。
根據 SED 的數據調查顯示,2019年美國大學授予的博士學位數量從2018年的55,195個增加到 55,703個,增長了1%。這明顯低於自調查開始以來的年均3.2%的增長。
大多數人在獲得博士學位前都拿到了碩士學位,不過生物和生物醫學領域例外,該領域的2017-19屆畢業生只有41%是在拿到博士學位前擁有碩士學位。
在S&E領域(科學和工程),2019年授予國際學生的博士學位數量爲 15,801,比2018年增加了 595 個。相比之下,授予美國公民和永久居民的S&E(科學和工程)博士學位數量僅增加了 290 個博士學位,這就意味著有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選擇去美國攻讀工科博士學位。
在過去十年裡總計授予了臨時簽證持有人(國際學生)158,996 個博士學位。其中排名前三的國家是中國、印度、韓國,top3的占總數的53%。P.S.這些國家70%-95%的博士學位獲得者集中在S&E領域。
2019年,共 6,305 名來自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的學生獲得博士學位(P.S.在S&E領域的有 5,742 人,非S&E領域博士學位人數只有563),491名來自中國台灣地區的學生獲得博士學位。排名第二的印度籍學生獲得博士學位總數爲 2,050 人。
此外,中國留學生在2010-2019的十年間總計獲得了50,667個博士學位,其中S&E(科學和工程)總計46,791人,占比高達92.3%。
總體上,2019年女性博士學位獲得者占46%,而且男性和女性博士學位數量的增長大部分都來自 S&E 領域。
S&E 領域的女性博士學位十年間增加了 75%,男性 S&E 博士學位的數量增長了47%。非 S&E 領域,2019年女性博士學位占58%。
值得一提的是,在獲得美國博士學位的國際學生中,男女人數差距巨大,女性博士生人數僅有男性博士生人數的一半。
隨著新的研究領域的不斷出現,現有的領域也發生了變化。通過觀察這些變化就可以更早地了解到未來的就業趨勢。
正如上文所說,在所有領域中,科學與工程(S&E)領域的博士學位越來越多。儘管【心理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博士學位獲得者數量也有所增加,但在所有領域的博士學位中占比是下降的。
科學與工程(S&E)領域中,Engineering【工程學】的異軍突起備受關注,在2019年【工程學】領域占18.5%。
反觀非 S&E 領域,不分研究學科,整體都在下降。比如,【教育學】和【人文藝術】領域的博士生規模一直在縮小。【其他非 S&E 領域】(例如:企業管理等)的份額僅僅維持相對穩定的水平,並沒有較大的浮動。
對於臨時簽證持有人(非美國公民)來說,每個研究領域,博士學位獲得者的數量都在增加。通過下圖能看出,近十年來,除了【生命科學】領域沒怎麼變化,其他領域都是增長狀態。
2019年,臨時簽證持有人獲得了工程學(57%)以及數學&計算機科學(56%)授予的大多數博士學位。自2000年以來,臨時簽證持有人的比例在這兩個廣泛領域以及其他非S&E領域類別中增長最快。
美國博士畢業是公認的困難,想要拿到美國博士學位都得付出極大的努力,經歷「九九八十一難」。
根據報告顯示,如果大學畢業立刻就讀博士學位,從本科算起獲得博士學位平均年限爲8.7年,如果從進入研究生院算起,平均畢業年限爲7.5年。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這兩個數字分別是8.5年和7.3年,這說明在美國博士畢業正變得越來越難。
2019年,在所有博士學位獲得者中,有 41% 的人聲稱他們將在學術界進行主要工作。其中S&E領域裡面就業承諾率最高的爲數學和計算機科學(76.3%)
根據報告顯示,數學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博士後平均薪資爲 60,000 美元,入職商業公司後平均薪水爲 140,000 美元,入職學術界的工資只有 74,000 美元;
工程學領域的博士生入職博士後的平均薪水爲 50,000 美元,入職學術界工作平均薪資爲83,000 美元,入職商業公司後平均薪資爲 110,000 美元。
畢業後關於是否留美,有 79% 持有臨時簽證的國際學生在取得博士學位後獲得選擇留在美國就業或做博士後,大部分選擇留下的是數學和計算機科學、工程學、生命科學、物理科學和地球科學的畢業生。
按照國籍來看,2019屆畢業生,中國籍博士學位獲得者留美工作的占79.3%,印度籍博士學位獲得者86%留美工作,韓國籍留美工作的博士生占65.2%。
而在2013年至2019年的全部統計中,38,713名中國籍博士生中有81%選擇留在美國。
在生命科學領域,頒發博士學位最多的大學是哈佛大學。
在物理科學和地球科學領域頒發博士學位最多的大學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在數學和計算機科學領域頒發博士學位最多的大學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在人文藝術領域頒發博士學位最多的大學是芝加哥大學。
在心理學和社會科學領域頒發博士學位最多的大學是瓦爾登大學。
在工程領域頒發博士學位最多的大學是MIT。
在教育學領域頒發博士學位最多的大學是瓦爾登大學。
在其他領域頒發博士學位最多的大學依舊是瓦爾登大學。
申請CS博士學位前,布朗大學Jeff Huang團隊這份師資、排名和獎學金統計值得參考
這是一份申請 CS 博士學位前可以認真參考的統計資料。


無論是畢業後還是從其他機構完成第一次工作之後,大學會聘請自己的博士畢業生嗎?實際上,會的,而且比例可能比想像中要高。7.4% 的教授擁有他們教學機構的博士學位。MIT 的自雇傭率最高,這所學校 36.4% 的教授擁有 MIT 的博士學位。

學士學位分佈更廣泛

學士學位分佈更廣泛
學生通常想知道,從獲得本科學位的同一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是否會讓他們在學術界工作的難度增加。事實證明,應該比預期的更為普遍:14% 的教授擁有與他們學士學位來自同一機構的博士學位。

在獲得最多獎項的 25 家機構中,22 家是學術機構,3 家是總部位於美國的公司(微軟、穀歌、IBM)。這 25 家機構中,其中 17 所大學在美國,2 所在加拿大(多倫多和 UBC),2 所在英國(牛津和劍橋),其餘一所在瑞士(EPFL)。

在獲得最多獎項的 25 家機構中,22 家是學術機構,3 家是總部位於美國的公司(微軟、穀歌、IBM)。這 25 家機構中,其中 17 所大學在美國,2 所在加拿大(多倫多和 UBC),2 所在英國(牛津和劍橋),其餘一所在瑞士(EPFL)。
這篇文章將介紹相關的亮點內容,如下:


無論是畢業後還是從其他機構完成第一次工作之後,大學會聘請自己的博士畢業生嗎?實際上,會的,而且比例可能比想像中要高。7.4% 的教授擁有他們教學機構的博士學位。MIT 的自雇傭率最高,這所學校 36.4% 的教授擁有 MIT 的博士學位。

學士學位分佈更廣泛

學生通常想知道,從獲得本科學位的同一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是否會讓他們在學術界工作的難度增加。事實證明,應該比預期的更為普遍:14% 的教授擁有與他們學士學位來自同一機構的博士學位。


還需注意的是:
[1] 10 個月津貼一部分轉換成了 9 個月津貼來展示;[2]
在夏季支付 2 倍的助教職位是存在的;[3] 錄取通知書指出,這是「預期的」津貼;[4] 兩個可選的助教工作會包含額外收入。
津貼是博士第一年的津貼,因為通常每年或在候選資格後津貼都會增加,因此它們代表了每個錄取者獲得的最低基本津貼。 表格中顯示的數位是四捨五入的。
還要提醒的是,津貼不包括所需的費用(一些公立大學的費用高達約 2500 美元),一些大學未涵蓋醫療保險費用,也不包括設備或旅行的自由支配資金、獎金或獎學金。
此外還有生活成本的因素,住房將佔去大部分津貼。
在這個過程中,我學到了一些東西:
首先,CS 津貼平均水準增加了,但資助機構還沒有趕上。 事實上,NSF 研究生研究獎學金每年提供 34000 美元的津貼(所有學科都一樣),低於表中幾乎每個計算機科學系的學生博士第一年的 12 個月津貼。
其次,私立大學通常支付更高的津貼。 表格是按 9 個月津貼的降冪排列的,很明顯,所有更高的助學金都來自私立大學。 UC 伯克利的津貼是所有公立大學中最高的。
資料來源:
- 教授:https://drafty.cs.brown.edu/csprofessors?src=csopendata
- 排名:https://drafty.cs.brown.edu/csopenrankings/
- 最佳論文:https://jeffhuang.com/best_paper_awards/
- 津貼:https://forms.gle/1CZmxBouRtPg1hB99
參考連結;
https://jeffhuang.com/computer-science-open-data/
留言
張貼留言